《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课文解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的好文章。在教学时要突出学生自主性阅读和小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抓住重点词句,通过揣摩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以此思考自己的志向。

教学目标

1.       认识“崛、范”等9个生字,会写“、默、”等12个生字,会写“严肃、默默、清晰”等16个词语。

2.       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3.       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4.       写出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教学重点、难点

1.在阅读中体会文中表达的“中华不振”,感受落后就挨打的道理。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3.明白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习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查找的、老师补充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2.写出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教学过程

活动一、回顾事件,温故知新

1.     教师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2课请一起齐读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大家回顾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几件事情?(预设:三件事情)

2.     (课件出示)现在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借助“事件要素表”梳理每件事的主要内容,开始吧!

3.     (读完的同学举手示意)谁来说第一件事?

生1:在修身课上,周恩来表明了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老师:是啊,当时的周恩来年仅12岁,12岁的周恩来就立下了这么远大的志向,真是了不起!(板书:立志)

老师:好!谁再来说说第二件事?

生2:十二岁那年,在奉天听伯父说“中华不振”,他疑惑不解。

老师:第二件事是谁和周恩来之间发生的事?(伯父),那也就是说:是周恩来从伯父那里听到的,所以老师想用这个词来总结它(板书:耳闻)大家同意吗?(同意)大家一起读。

老师:那谁再来概括一下第三件事?

生3:周恩来在租界里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无处说理,体会“中华不振”。

老师:思路很清晰!刚才第二件事是周恩来听到的,那么这件事是周恩来(学生回答:看到的,板书:目睹)

老师:那现在同学们来看一下(手指板书),是谁立志?(周恩来)是谁耳闻?(周恩来)是谁目睹?(周恩来)那就是说,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关于谁的事?(周恩来)那也就是说,周恩来是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

老师:(关注文章的主要人物)那现在老师来告诉你们,要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关注文章的主要人物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记住了吗?(记住了!)这是老师送给大家的第一把金钥匙。

活动二:补充资料拉近与伟人距离

老师:那同学们,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呢?他到底经历了什么?他生活的是怎样的一个年代?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走进周恩来生活的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

(课件出示图片1:警钟长鸣)旧中国饱受着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

(课件出示图片2)当时,帝国主义军队闯入中国;

(课件出示图片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课件出示图片4)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课件出示图片5)20世纪初,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割地、赔款,我们的国家越来越贫穷,越来越落后,贫穷就要挨打!

(课件出示图片6)帝国主义在中国圈土地、建房屋,长久居住,形成了“国中之国”……

(课件出示图片7)你看,这就是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高楼林立!1849年,英、美两国仅在上海占据的地方,面积就多达8万亩以上!

(课件出示图片8)这样的地方有十几处之多,遍布我国的大江南北;

老师:这是我们的国土,外国人占据了!然而我们的国民什么样?

(课件出示图片9)中华儿女受尽了苦难,他们流离失所、背井离乡、惨遭杀戮;

(课件出示图片10)当时的中国国家贫穷、民族衰弱,中国成了被外国列强侵略、争夺和瓜分的对象,人民的生活痛苦不堪!

老师:看到这样的场景,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1:我想把外国侵略者赶出去!(对!我也想)我们要保护我们的国土,不被外国列强所侵略;

生2:为什么我们要任人宰割?

老师:身处在和平年代的我们,看到这惨烈的一幕幕,我们心痛吗?我们心里愤怒吗?当时的周恩来他就生活在那个年代,他看到这样的景象,就在他身边,他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

同学们,他想到了什么?

老师:想要祖国强大对不对?(对!)想要国家崛起对不对?(对!)不让人侵略对不对?(对!)他想,一起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动三聚焦重点,体会“中华不振”

老师:他立下了这样的志向,那到底周恩来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他经历了些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11-17自然段,说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一个关键词,看谁能迅速地找出来。

1.分享交流周恩来“耳闻”中华不振。

生:“中华不振”(读出13自然段中的第一句话)

老师:同意吗?(同意),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带着照相机,跟着周恩来,来到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捕捉刚才同学所说的第一个镜头“中华不振”!

  从伯父所说的话中感受中华不振。

(课件出示镜头一)指名读伯父所说的话。

老师:是啊,伯父叹了口气,那当时周恩来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他是什么表情?(疑惑不解)

他为什么“疑惑不解”?

生:他不知道为什么我们的祖国被外国人占据。

  引导学生说出内心的疑问

老师:对!就像伯父所说的:“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学生读后半句,指导学生读出愤怒的语气)看到你皱起的眉头,看到了你瞪圆的眼睛……不知道为什么,想寻求结果对不对?(对!)心里充满了疑惑对不对?(对!)你们和周恩来一样充满了疑问,现在你还想问伯父些什么?

生1:被外国人占据?为什么?

生2:为什么不要随便去玩?

生3:为什么有事也要绕着走?

生4:为什么我们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呢?

老师:刚才同学们所提的问题,也是周恩来心里的疑惑,看看通过下面的镜头--周恩来目睹的景象,你能不能找到他“疑惑不解”的答案。

2. 分享交流周恩来“目睹”中华不振。

①再读课文,找出“中华不振”

老师:下面请同学们看书的第15-16自然段,看看你从哪可以看出“中华不振”呢?开始吧!

(提示:不动笔墨不读书,找到相关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老师:(课件出示“中华不振”四个大字,指名回答)你从哪里看出来“中华不振”?

生:(读相关段落)

老师:听她读完,感觉很心痛。(出示图片)看这张图片,直接映入眼帘的是哪个人?(哭泣的女人)那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谁讲一下?

生:她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

老师:概括地非常到位!她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这个人可能是她的什么人?当看到这样的场景,她的心是什么样的?

②小组讨论,练读句子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并练读这个句子。

(课件出示:被轧死的亲人可能是她的         ,所以她 

            ,她原本指望……

生1:可能是她的母亲。

是她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是生她养她的亲人啊,当她看到自己的母亲被外国人的汽车活生生地轧死之后,心里什么样?(痛苦、伤心),她原本指望……(指名回答问题的同学读)巡警局给她撑腰……(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老师:这位中国妇女的亲人,还有可能是她的什么亲人?

生2:可能是她的姐妹。(用失望、愤怒地语气再读刚才的句子)

老师:这位中国妇女的亲人,还有可能是她的什么亲人?

生3:还有可能是她的父亲。(用失望、愤怒地语气再读刚才的句子)

是啊,被汽车轧死的可能是她嗷嗷待哺的婴儿,可能是她想要相伴一生的伴侣,她痛不欲生,她声泪俱下!当时在场的,仅仅是她吗?(不是)还有谁?(围观的中国人、肇事的外国人、中国的巡警)你有什么想问他们的吗?

生1:为什么中国巡警不给中国人撑腰,却帮外国人?(你还是个中国人吗?)

生2: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外国人呢?

生3:为什么在中国的地盘,轧死了人,还训斥中国人?

……

老师:是啊,刚才同学们带着满腔的愤怒,提出了这么多地疑问,在场的还有谁?(围观的中国人)围观的中国人做了一个什么动作?(握起了拳头)来,模仿一下!你能告诉我,是什么使你握紧了拳头吗?(愤怒)是愤怒啊!那全体起立,把你的愤怒紧紧地握在拳头里!

来读这句“她原本指望……”,来读!

老师:高高举起的这个拳头,你现在想干什么?(打出去)打谁?(外国人和中国巡警)

是啊,高高举起的拳头,我们是想痛痛快快地打出去!“然而,在这被外国人的地盘里,谁也不敢怎么样”

老师:我听出了你们的无奈!为什么?高高举起的拳头你想打出去对不对?(对!)用书中的一个词叫“惩处”,来,和老师一起书空(惩):一撇愤,一撇恨,一竖怒,公正何在?在外国人的地盘里,我们谁也不能怎么样,只能把这个恨深深地埋在心里!这样的事情该不该惩处?(该)想不想惩处?(想)敢不敢惩处?(不敢)为什么不敢?(中华不振,说出无奈的语气)请坐!

老师:因为中华不振,中国人遭遇的仅仅是这些吗?俗话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但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有理也寸步难行啊!

(课件出示图片)在上海的一处被外国人占据的公园门口,立着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得入内。那是谁的土地?(我们的)谁的地盘?(我们的)牌子上的“华人”指的是什么人?(中国人)这是什么样的羞辱啊!

(出示图片)中国人力车夫,必须穿上像犯人一样的“号衣”、日军把无辜百姓当活靶子进行射杀!为什么会这样?(板书:中华不振)

通过这两个镜头,我们感受到了中华的不振!然而,回到课前,周恩来的那些问题你可以回答了吗?来,老师读,你们来答:

1.   被外国人占据?(中华不振)

2.   不要随便去玩?(中华不振)

3.   有事也要绕着走?(中华不振)

4.   惹出麻烦没地方说理?(中华不振)(知道读出无奈的语气)

老师: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周恩来要做什么?(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老师:(课件出示其他同学的回答)所以,在修身课上,魏校长问:“你们为什么而读书时”?

(学生开火车回答)有的同学说:

生1 :“为家父而读书”

生2:“为明理而读书”

生3:“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生4:(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老师:魏校长说:“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一起说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活动四:把握全文内容,体会立志过程

老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九个大字,周恩来用一生践行着它!

(课件出示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

老师:接下来,我们看,纵观课文,刚才我们把三件事情都梳理了!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耳闻、目睹了中华的不振。你能用“之所以……是因为……”这样的关联词,把这三件事连起来说吗?

生1:之所以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是因为他耳闻了中华不振、目睹了中华不振。

老师:那也就是说,周恩来先耳闻、目睹了中华的不振,后立下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对不对?(对!)也就是立志是结果,耳闻、目睹是原因。这篇文章是这么写的:结果在前,原因在后。那如果让你用“因为……所以……”这个关联词呢?你还能把三件事连起来说吗?

生:因为周恩来耳闻、目睹了中华的不振,所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老师:所以,当一篇文章包含多件事,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时,我们不仅要关注文章的主要人物,还要捋清事情之间的顺序,这是第二把金钥匙;接着我们用关联词把这几件事情串联起来,这是第三把金钥匙你们学会了吗?

活动拓展延伸,感悟“振兴中华”之志

老师:(出示不同时期周恩来的照片)12岁的周恩来立下志向,他的一生都在践行!他是这么说的,看!他也是这么做的!为了建设新中华,周恩来赴法留学,求得马克思主义真理,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振兴中华,周恩来运筹帷幄,协助毛泽东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为了振兴中华,周恩来发展外交,建立友好关系,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威望。

老师:(出示《大江歌》)这首诗,1917年周恩来远赴日本留学,在留学之前他写给他的好朋友这样一首励志诗,课前我们已经充分地预习了这首诗,并理解了诗歌大意,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再次感受周恩来想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的雄心壮志!

全体学生齐读《大江歌》

老师:周恩来12岁立下的志向,他一生都在践行!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华的崛起、中华的振兴而努力!也正是有了千千万万个像周恩来这样,具有家国情怀的仁人志士,我们的祖国才能从黑暗痛苦中走出来,成为今天这个国家振兴、民族兴旺、人民幸福的中国!(课件出示不同时期的进步图片)

现在我们的国家站起来了!富起来了!强起来了!看到这些成就,你骄傲吗?(骄傲!)生活在这样的国家,你们幸福吗?(幸福!)

活动移情拓展立读书之志

(课件出示:你为什么而读书?)那同学们,祖国日益强大,伟大的中国梦步步实现的今天,你们又为何而读书?拿出学习单,请写出你的读书目的,并写清楚理由。

1:我想为科技更发达而读书,因为我想让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2:我想为成为一名老师而读书,因为老师可以教书育人,点亮孩子们心中的光!

3……

老师:刚才我听到同学们要为国家振兴而读书、要为民族复兴而读书,要为人民幸福而读书!没有目的地读书是盲目的,更高远的读书志向,能让我们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落后就要挨打,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同学们,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全在少年!(齐读《少年中国说》选段)

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中国未来希望所在。我衷心希望每一个孩子都成为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接班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
为祖国更加繁荣昌盛而读书!
为中国永远强大而读书!

活动: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1.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概括包含多件事的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借助课下搜集的相关资料,探寻了周恩来总理立下这样志向的原因,同时也思考了我们读书的目的。

2.布置作业读《周恩来传》,了解我们的好总理

奋斗的、光辉的一生。

完成给习主席的一封信!

敬爱的习爷爷:
    您好!
   虽然我知道您为了我们祖国的建设日理万机,但我还是想冒昧地给您写信!
    今天,我们学习了《                      》这篇课文,我知道了少年周恩来目睹了(                            ),立志要“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我懂得了少年周恩来是个具有(                         )的人。
     现在,我们祖国变得繁荣昌盛了,您又将带领我们伟大的祖国走向复兴之路!为了让祖国永远强大,我们更应该向周总理学习,从小立志“为(                 )而读书!”。“天下兴亡,(                 )”。我们一定会做好新时代的接班人。
    在此,我向您郑重承诺:我将来一定要成为一个(                         )的人,因为(                                                   )。我会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的,只要我们每个人的梦想实现了,那么,我们的“中国梦”就会成为现实。请您放心吧!
   
身体健康!

             大山王庄中心小学四年级学生:(                 )
                                  年        月         日

 板书设计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立志      振兴中华

 

                 耳闻

          中华不振

目睹

 

 

课后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的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学生由三年级升入四年级,在自主感悟课文内容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文本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初拿到教材的时候有点担心,生怕自己在课堂上上成不切合实际的喊口号,帮学生形成一种虚假的情感。于是在细细琢磨中,我决定让学生充分了解当时历史背景,中国所处的社会地位。有了这些历史背景的了解,学生就了解了周恩来为什么会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成功之处:

1、以点带面,抓指导、抓关键词感悟,

在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时,孩子们都能从妇女的悲惨遭遇、洋人的无所畏惧和巡警的耀武扬威中,感受到中国任人欺凌的遭遇。当孩子们都把注意力放在情感诉说上时,我请学生关注文中的一组关联词,“不但……反而……”,让学生重点读,体会感悟。之后一系列的排比句也有利于学生情感的迸发。

2、首尾呼应,指导朗读,循序渐进

课文的题目在教学时读了很多次,第一次导入课文来读,要求学生读准确。第二次朗读在学习到租界的各种景象时,创设语境反复读,让学生体会“中华不振”,第三次是在课即将结束的时候,学生对“中华不振”有了深切的体会,也感受到了周恩来励志振兴中华的原因,此时再读是带着对周恩来的敬佩,学生是在明自己的志,说自己的话,喊自己的心声。

  不足之处:

1.课堂节奏的把握上做的还不够,出现了我满怀激情,学生的情绪时高时低的情况。

2.由于担心超时,在学生思考问题、小组讨论时,节奏稍快,可能打断了个别同学的思维。

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我会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环节,把握好整堂课的节奏,激发学生更高的激情,照顾到每位同学,使大家都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使本课呈现出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