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本课是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老舍文化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内容主要选取了和老舍相关的六篇文章,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老舍,和他非凡的艺术魅力。
(二)教材分析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文章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全文思路清晰,安排有序。先总提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再从济南的山、水两方面写出济南冬天的这一特点,最后以一句简明有力而耐人寻味的话结束全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优美的意境中,表达出作者赞美的真情。
(三)学生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确立了较稳定的性格,但是对自己本身个性的认识不是很清楚。一般心理特点1.重视叙述理由六年级学生处于少年心理向青年心理过渡期,既带有少年的天真,有时常表现出青年人的成熟。随着知识的积累和对事物体验的深化,六年级学生内心世界比较丰富。除了注意事物外表的形式之外,更注意对事物的分析和主观体会,对很多问题都可以做出自己的回答。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六年级学生可以找到主要矛盾,抓住事物的关键。同时表现出不服输的反抗精神。往往家长说服不了孩子。孩子讨论问题时所寻找的理由主要来自自己的生活感受,一般没有更大范围的论证能力。2.记忆力迅速增强六年级学生的短时记忆力不低于成年人。记忆准确率也比较高。记忆力增强,使大脑中存储的信息迅速增加,孩子可以进行比较复杂地推理和运算。记忆力增强也是辨证思维的一大前提。
(四)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三个生字,掌握五个要求会写的字,理解“响晴、温晴、安适、贮蓄、澄清”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语言的优美;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作者对济南暖阳下的山水、古城、村庄所寄托的浓浓爱意。
教学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悟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特征进行细致描绘的写法,领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运用各种修辞的妙处。理解课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所获得的形象生动的表达效果。
(五)教学策略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
出示幻灯片一
师: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主席的一首《沁园春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北中国冬天的壮丽雪景,而同样地处北中国冬天的济南,它的冬天却是——温晴的。这节课我们继续欣赏《12课,济南的冬天》出示课题,生读课题。轻一点啊,济南是受不住这么大的声响的。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要写的秀气。(定准基调)
(二)新课导入部分
通过上节课的读书活动,你有哪些收获?
预设:
1.学会了生字新词,有没有信心读准确?
出示幻灯片。
读得多准确!我们和他一起读一读。
2.济南的冬天特点是温晴的。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喜爱之情。
你抓住了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写景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你抓住的正是这篇文章的“神”。出示。
3.还欣赏了四幅画:阳光朗照小山图、薄雪覆盖小山图、城外远山图、清亮暖水图。出示。
(三)师生互动部分
课前预学
以上几幅画中,哪一幅最吸引你?老舍先生作为杰出的语言大师,是用怎样的方法描写景物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节课我们品一品。
合作共研
课前预习,我们已经完成了学习卡一的内容,现在就进行小组交流。一个人说时,其他人倾听,动笔圈圈、记记,等他说完了作补充,有不同看法可以争论。
学生交流时,老师巡视,心中清楚学生的关注点,小组初步学习的收获和存在问题。
全班交流
选一个组在读书博客上发表评论。展示时,老师退到一旁,必要时加入,总结学法、指导朗读。
预设:
第一幅图:
体会1.:“晒着”“睡着”“唤醒”把济南当做一个熟睡小婴儿来写,,是多么温暖舒适啊!
问句要表达的意思是:这真是一个理想的境界!表达喜爱赞美之情。
指导:读出温暖舒适、喜爱赞美。熟睡的,暖和的、舒服的,喜爱的……
体会2:“小摇篮”把一圈济南地形比作小摇篮,写出小山的温柔可爱。
“低声地说”把小山当做妈妈来写,慈祥和善温柔。
第二幅图:
1.“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把白雪比作白花,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写出了雪美,矮松的温柔
2.“镶着”是比喻,镶什么?画框。画框中的画便是……谁镶?木匠,画家,冬神,大自然。同学们可真会读书。
3.“带水纹的花衣”, 颜色有变化有层次,真美。
带水纹的花衣见过吗?谁哪位服装设计师设计的?
4.“更美的山的肌肤”,那带水纹的花衣下有什么?山草、冬眠的小虫……,太棒了这正是作者、读者都想看到的山的肌肤
第三幅图:
1.两个“卧字”让人感到闲适、舒服。是啊,“卧”是怎样的动作?卧着干什么?那是怎样的的舒服自在啊?用读来告诉我。
2.“小水墨画”把卧雪的小山(卧着雪的房屋)比作一幅画,衣服清新淡雅素洁的画。正是小水墨画,简笔画轮廓太分明,油画棒色彩太鲜艳,只有小水墨画不仅色像,更具神似,再恰当不过了。
第四幅画:
“贮蓄”“全拿出来”把水藻当作人来写,写出水藻的绿,水的暖。
“照个影儿呢”把柳树当做爱美的小妞,写出柳树姿态柔美。
“空灵的蓝水晶”,清亮、透明,蓝汪汪的,一点杂质都没有。
(四)课堂总结部分
同样是拟人,当做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来写,写出的景物也各具神韵;同样是比喻,不仅色近、形像,更要神似才引人入胜。
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济南留给你的印象吧。
济南印象
山上的矮松是( ),
夕阳下的薄雪是( ),
蓝汪汪的天空块( ),
济南的冬天是一幅画,
一幅( )画。
小山( )着济南,
绿水( )着济南,
暖阳( )着济南,
冬天的济南是婴儿 ,
( )的婴儿。
拓展阅读:
此时此刻,你有没有一种冲动?
立刻去济南,
去读《济南的秋天》,
一篇自己的文章……
满足你们的愿望!
多媒体出示:
推荐阅读:老舍的《济南印象》。点击链接《济南的秋天》。
创新作业。
1.老师把济南的秋天放在了读书博客中,请大家课下阅读、表评论分享阅读体会,;也可上传搜集的、创作的优秀作品。
2.我们的家乡秦皇岛北依燕山,南邻渤海,美不胜收。五一假期出去走走、看看,回来后写写我们的家乡。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反思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美文。学习这样的美文,既能让学生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以得到审美的陶冶。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读美文,赏美文。
所谓“读美文”,就是以读贯穿教学的始终。如,读课题,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对济南的深情;读济南的三大特点,让学生从中真正感受到作者发出内心的:“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样的感叹,同时学习老舍对“故乡”的这种深情,并学会用这种深情去阅读这篇文章;读优美的语句,让学生品味语言美……
所谓“赏美文”,就是对文中的优美语言进行赏析。作为“语言艺术大师”老舍,其语言的精炼、纯净是值得学生去探究的。同时,作为初一的学生,应该逐渐学习对语言的赏析。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预设了多个句子,是学生能够充分的发挥他们的学习能力,细细品味这些优美的句子。如拟人句:“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的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的品析;比喻句“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的品析;重点字词的品析——“镶”(“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等。但是,在整个教学中还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缺点。首先是对文本的研读不够到位。在对阳光朗照下的山和薄雪覆盖下的山进行教学的时候,我觉得对几个句子的赏析还是不到位的,如对“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的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句话的赏析。其实,老舍给读者铺设了一个很美的意境。可是,我却只是分析了“睡着”“唤醒”的拟人手法,而忽视了“闭上眼睛”这种优美意境的感受。
其次是在这种美的学习中缺乏了美的享受。其一体现在板书上。我觉得板书的字太多了,白色的粉笔字使美文黯然失色。其二体现在对薄雪覆盖下的山的教学上。在这块知识点上,我特地注意了其中的色彩运用。白色、青色、银色、蓝色、彩色、粉色……给人的视觉感受已经很美了。远望这座薄雪覆盖下的的山:看山上,它是白的,“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看山尖,它是银的,“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看山坡,它是彩色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是它的色;看山腰,它是粉色的,“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在傍晚雪光的渲染中微微泛红:让读者以美的视觉享受。可是,在教学中,我只注重了这些色彩的词语,却忽视了与整个文章的结合,不仅是文章的美失色,更让语言失去了魅力。这一失误,我觉得使得这堂课失去了美的陶冶
第三,是自身引导语的问题。在一年的教学中,我的引导语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一些小问题上还是出现了一些缺陷。比如对薄雪覆盖下的山解读之后,我进行了一个小练笔。我说:“假如给你一座山,你会怎么写。”这样的引导语,我自己在课后也觉得很难想象。换个语言,也许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假如让你写你心中的山,你会如何去描绘呢?”所以,在引导语方面,我还需要不断改进。另外,“儿”化音的朗读做的不够到位。自己虽然注意到了这一点,可是,学生在这方面没有感受到。
以上是我在这次教学后的反思。我以为,语文教学是不断发展的,更需要我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的教学能力和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