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玉田县石臼窝中学 孙明智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理解诗歌大意;
2、 赏析诗句,描绘出诗歌的画面,感受岑参诗歌瑰丽雄奇的特点。
3、 体会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昂扬乐观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难点:
1、领略岑参诗歌“奇丽”的特点,体会诗歌的画面美与语言美。
2、感悟诗人乐观豪迈的英雄气概。
教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优秀的作品浩如烟海。而送别诗像一朵凄美绝艳的奇葩,开在远古的中国。同学们还记得哪些送别诗,请根据画面内容说出诗句。
(屏显送别画面和诗句)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到大漠边关,与诗人岑参一道送送他的朋友,感受一下他们的深情厚谊。
二、理解题目:从诗题中你能读出哪些信息?
天气情况是雪天,人物是武判官,事件是送武判官回京,体裁是歌行体,以前学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接下来我们就看看本文是否围绕题目所写。
三、朗读感知
1、检查预习,容易读错的生词:
出示幻灯片:狐裘qiú 锦衾qīn 瀚海 hàn
阑干 lán 羌笛 qiāng 掣 chè 琵琶:pí pa
2、点名朗读
老师布置了预习,请一名同学试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字音节奏是否准确。
如果有字音或节奏的问题,师生指出。教师明确:七言诗的节奏是二二三的节拍,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3、自由朗读(要准确流畅,不读断,不回读。)
4、教师范读课文
5、再次点名朗读,四名同学朗读,每人读四句,最后一个读六句。学生评价:从流畅性,节奏,语速等方面。
四、整体概括
通过刚才的朗读,以及题目的理解,概括一下本诗主要写了什么?
本诗主要写,在一个雪花飘飞的日子,诗人岑参送别友人武判官回京。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也就是写了咏雪和送别。(板书)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大家看看如何划分?
(1-10)咏雪,(11-18)送别。
五、品读赏雪
(一)先来欣赏“咏雪”的部分。
岑参作为唐代杰出的边塞诗人,他的诗歌突出特点就是雄奇瑰丽。请大家再次品读诗歌,结合词句说说你读到边塞哪些“奇丽”的景?
学生自己思考后,相互交流,然后班里展示。
1、“北风卷地白草折”的“卷”是席卷,“折”是断,读出了边塞风势的大。因为风大,所以都把白草吹断了,侧面体现风大。
教师提示:“卷”能不能换成“吹”?“卷”更能体现风的猛烈。俗话说“墙头草,风吹两边倒。”草一般都是柔软、倒而不折的,这里的草为什么却折断了呢?注释里说白草是一种晒干后变成白色的草,新疆干旱缺水,所以草是干枯的,就容易折断了。(提醒学生结合注释)
分析不全时,教师适当提示。同时指导朗读,注意“卷”和“折”适当重读,以突出风的猛烈。如果读得好,教师夸奖“真是个激情的朗读者。”
2、“胡天八月即飞雪”中,“即”表现雪来得早,“飞雪”写出雪花漫天飞舞的情景,侧面体现有风。
教师可以此时的天气为例,我们这里是华北地区,如今已进入十月,我们这里依旧阳明媚,丝毫不见雪的踪迹,而西北边塞八月就已经飞雪了,雪真是来得早。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比喻,把雪比喻成梨花,新奇。“忽”字,表明来得突兀,来得意外,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千树万树“,突出了雪的壮美景象。
同学们发挥想象,组织语言,相信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学生试着组织语言描述
我们常常把梨花比喻成雪,像朱自清的“白的像雪”,而这里却把雪比喻成梨花。其实岑参对梨花情有独钟。看岑参的诗
出示屏幕:
长安杨柳春欲来,洛阳梨花在前开。---《送魏四》
梨园二月梨花飞,却似梁王雪下时。 ---《梁园歌》
边城细草出,客馆梨花飞。 ---《河西春暮忆秦中》
读着他的诗,恍惚间,我们好像感觉美丽的梨花出现在眼前,如果是你,你的心情会怎样?(愉悦、高兴、惊喜)那么,就请你带着这样的感情大声读一读。
学生朗读此句。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评价或者自评。
4、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角弓、铁衣,用这些边塞将士身边的用品来衬托气候的寒冷,“不得控”和“冷难着”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是从人的感受、从侧面来描述边地的寒冷,这样记录边塞奇事,角度也很新颖。
--- ---
六、知人论世,联系背景
奇冷的边塞雪景在作者笔下却有美丽的梨花,漂亮的珠帘,锦缎被子,如此壮丽的景色出现在作者笔下,这是为什么呢?这与当时的背景有关。
出示背景:
(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战事不断。频繁的战争,火热的生活,激发诗人创作的热情。他们亲赴边塞,接触边塞的风土人情,接受战争的洗礼,并创作大量边塞诗。
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怀着建功立业的豪情两度出塞,度过了六年艰苦的军旅生涯,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独特体会,形成了雄奇瑰丽的创作风格。他曾写道“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由此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
学生试着回答。
因为作者有理想,有追求,热爱生活,有建功立业的决心。国家的强盛又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所以在此诗中我们看到更多乐观向上的情怀。
七、再次品读,感受深情
齐读最后四句,说说你从诗句中读出了诗人的怎样的深情?怎样读出来的?
1、“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最后四句最能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的担忧。“空”更体现他内心的惆怅,韵味悠长。
你能描述最后的画面吗?组织好语言。
学生描述
友人带了祝福和牵挂,给诗人留下了无尽的思绪。这样的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这就是诗歌的“留白”艺术。这种艺术在李白的诗中也有体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峰回路转,友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的目送,看着马蹄印,他在想些什么呢?请你发挥想象,相信你能说出来。
学生想象描述(今日一别,何时再见?如此风雪之路,朋友会遇到很多困难吧?------)
2、“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军中设置酒宴送别,足见情谊深厚。
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掣”和“不翻”,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体现天寒。用了“红旗”一词,更加引人注目,这样的色彩一下点亮了整个阴沉惨淡的天空,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八、教师总结人物:
读到这里,我们感受岑参心中不仅有一树美丽的梨花,浪漫的诗情,而且有抱负,有理想,豪情万丈,更可贵的在他的内心有一腔滚烫的热情,有一侠骨柔情,重情重义。最后让我们再次朗读全诗,感受这份真情。
九、布置作业,推荐阅读
1、朗读背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朗读《别董大》
板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咏 雪 雄 奇 瑰 丽
送 别 依 依 惜 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