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而珍贵的“我”
——《祝福》《装在套子里的人》联读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为小说教学单元,其中《祝福》与《装在套子里的人》分别是本单元的精读课文和自读课文。本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后附文《叙事要引人入胜》有这样的提示语:叙事要引人入胜,就要找到一个好的立足点,也就是要选择合适的叙述视角……不同的叙述视角,能够带来不同的叙事效果。观察文本可知,《祝福》《装在套子里的人》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有限视角,此叙述视角隐秘而珍贵,使两篇文本获得了独特的叙事效果和深刻的文本意蕴。因此,本设计由叙述视角切入,进行两文本联读教学,通过一系列课堂活动引领学生探寻文本隐秘的深层意蕴,同时学习鉴赏小说的方法。
【教学目标】
1. 学习从叙事视角角度解读、鉴赏小说文本的方法路径。
2.在求同比异中探寻“我”视角的价值,理解文本的深层意蕴。
【预习任务】
1.细读两篇课文及文后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后小文《叙事要引人入胜》。
2.补充阅读《装在套子里的人》原文开头和结尾部分。
3. 补充阅读叙事学相关常识。
【教学过程】
一、 问题引领,联读求同
导入语:经过课前预习,同学们已经知道,小说是一种讲故事的艺术形式。以往,我们总是把眼光放在小说讲了什么故事上,今天,我们将聚焦于小说是怎么讲故事的问题,开启两篇小说的联读之旅。
屏显
两文分别讲述了___和___的故事。 故事由___讲给读者的。 |
学生活动:思考、填空。
明确:祥林嫂、别里科夫;“我”。两文都由“我”来讲述故事,这是两篇小说的相同点。这两篇小说,时代不同,国别不同,背景不同,人物故事当然更不同,但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第一人称“我”作为叙事视角。这样写,作者有何用意呢?我们一步步来探寻。
二、 寻找“我”,认识“我”
师:课文中的“我”比较隐秘,需要同学们仔细阅读,获取相关文本信息。
屏显
“我”是谁? “我”和故事的关系? |
学生活动:提取并整合文中相关信息,比异同。
明确:
相异点:《祝福》中的“我”是一名知识分子,是启蒙者,姓名不可知;《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我”是中学教师,是别里科夫的同事,名叫布尔金。
相同点:两篇小说中的“我”均是故事的参与者与讲述者。
三、探究“我”,理解“我”
屏显
由谁来讲故事,是小说重要的艺术技巧。 ——申丹 |
师:申丹教授告诉我们,由谁来讲故事非常重要。既如此,这两篇小说为什么都选择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故事?“我”视角在两篇小说中分别有什么作用?作者设置这样的视角又有何用意呢?我们将通过几个教学活动来探寻这些问题。
(一)有限视角与全知视角转换对比
师:首先,我们将课文的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改写为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请同学们对比思考。
屏显
(《祝福》开篇改文) 祥林嫂的娘家姓卫,嫁的男人叫祥林,于是大家叫她祥林嫂。祥林嫂的男人死后,她便由卫老婆子介绍,来到鲁镇的鲁四老爷家做工。鲁四太太见她模样周正,手脚壮大,又只是顺着眼,看起来安分耐劳,便留下了她…… (《装在套子里的人》开篇改文) 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去世了。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 |
学生活动:改文与原文进行比较阅读,并讨论思考。
明确:英国小说家福斯特说“虚构的故事让读者信以为真是小说家要达到的主要目的。”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拉近了读者与故事的距离,让读者感觉故事真实可信。
(二)“我”视角的彰显与遮蔽
师;既然“我”视角被称为有限视角,那么,经由“我”讲述的故事就必定有其彰显和遮蔽的部分。
1.彰显
问题设置:
(1)两篇小说分别讲述了怎样的故事?请概述。
(2)这两个故事的指向和意图分别是什么?你能感受到文中“我”讲故事时的立场和态度吗?请找出文本证据。
明确:(1)《祝福》讲述了旧时代下底层妇女祥林嫂一嫁夫死,被迫再嫁又夫死子死,其间辗转于鲁镇做工,在周围环境的压迫下最终走向毁灭的悲剧故事。《装在套子里的人》讲述了俄国沙皇统治时期小教师别里科夫以他特殊的方式辖制全城,使周围人活得战战兢兢,然而恋爱事件后他自己也走向死亡的故事。
(2)祥林嫂的故事指向了对当时时代、社会、礼教的批判,文中“我”对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充满了同情和悲悯;别里科夫的故事指向了对别里科夫神经质言行、奴性思想的批判,而“我”(布尔金)在讲故事时是带着一种道德优越感的。(文本证据由学生课堂展示)
2.遮蔽
屏显
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那我可不知道。(《祝福》) |
屏显
然后他上了床,从此再也没有起过床。过了一个月,别里科夫死了。 (《装在套子里的人》) |
学生活动:齐读两文段,思考讲述者为什么要遮蔽这些故事内容,并尝试填充。
明确:“我”视角讲述故事不可避免地带上了讲述者的主观选择,这就为文本留下了空白,使读者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三)对“我”的深度剖析
师:经由前面的学习活动,同学们对“我”视角有了一定的认知。现在,我们要建立起“我”与故事和人物的连接。
屏显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啊!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吾者。 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躇, 什么计画, 都挡不住三句问。 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 ——《祝福》 |
屏显
我们教师们都怕他。信不信由您。我们这些教师都是有思想的、很正派的人,受过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陶冶,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 ,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然后他上了床,从此再也没有起过床。过了一个月,别里科死了。 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块人心的事。 ——《装在套子里的人》 |
学生活动:细读、讨论、思考。
明确:《祝福》中“我”是知识分子,承担着启蒙者的角色,然而却抵不住祥林嫂的三句问,那么,作为启蒙者的“我”的软弱无力可见一斑;《装》中的“我”在讲述故事时,暗暗的由“我”变成了“我们”,以布尔金为代表的围观者“我们”不仅是懦弱的,而且是冷漠的,是站在道德优势上的冷漠。两文本同时指向了对“我”的批判——《祝福》批判了作为知识分子代表的“我”的无能与无力;《装》则批判了“我”与“我们”的“平庸之恶”。所以,两篇小说借由第一人称“我”来叙事,看似不动声色,实则是作者的苦心经营,小小的易被忽视的叙事视角却极大地丰富了文本的意蕴。四 、总结概括,延伸思考
师: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形式,鉴赏小说不仅要关注小说讲了什么故事,更要关注小说是如何讲故事的,由谁来讲故事的。《祝福》与《装在套子里的人》两篇小说文本都选择了第一人称“我”作为叙事视角,不仅拉近读者与文本间的距离,彰显了小说的时代特质,更隐秘地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的反思和批判。经典文本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就在于它们蕴含着多重意蕴,具有丰富而深广的内涵。借助叙事人称这把金钥匙,我们一层一层地打开了文本,得以探寻文本内部易被忽视的隐秘意蕴。这种方法同学们可以迁移运用到其他小说文本的阅读中。
五、 作业设计
1.观看电影《罗生门》,思考不同视角讲述的差异。
2.将《装在套子里的人》改写为以别里科夫为第一人称视角的故事,体会视角变化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