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40~4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经历认识圆锥和探索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2.经历测量圆锥以及解决与圆锥体积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会测量圆锥的有关数据,能解决生活中和圆锥有关的计算问题。
3.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加测量活动的经验,体验探索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于圆锥形物体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具备一定的关于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图形知识储备和学习经验,通过前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圆柱的基本特征有了清楚的认识,知道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具体问题,且经历了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体会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在探索体积计算公式中的应用。绝大多数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强,但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因年龄特点,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训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情境导入。
游戏:面的旋转。
师:大家看,我这里有一个由小棒和一张长方形硬纸片做成的小旗,如果我快速旋转小棒,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关于圆柱体你有哪些了解呢?学生回答。
师:我们认识立体图形,要从它的面、棱、定点和高、体积等几方面进行了解。看来大家对于圆柱体的知识掌握的非常好。大家再看,我这里有一个由小棒和一张直角三角形硬纸片做成的小旗,如果我快速旋转小棒,大家再猜一猜,转出来的又是什么形状哪?
生:圆锥。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圆锥的世界,探索有关圆锥的奥秘吧。
设计意图:以游戏的形式引入新课,一方面激发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在在活动中感受有线到面、由面到体的建构几何图形的过程。
2、自主探究圆锥体的特征。
师:生活中的圆锥随处可见。想一想,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形的呢?
学生举例,教师结合课件显示圆锥形实物图和抽象出的立体图形。
1、学生手拿自己的圆锥形物体和全班同学交流圆锥的特征。
2、教师点拨提升。重点指导学生认识圆锥的侧面和高。 教师出示一个圆锥形物体,提问:(1)怎样证明圆锥的侧面是个扇形呢?(2)用什么方法能测得这个圆锥形的高是多少?
设计意图: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在动手、动眼、动脑的自主活动中结合生活中的实物认识圆锥体的特征,了解圆锥各部分的名称,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和圆锥的高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及时发挥引导点拨作用,结合实物演示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3、动手实验,探索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生:体积。接下来我们就来探究圆锥的体积。
2.大胆猜想:前面我们学习圆柱的体积时运用了哪种数学思想?(板书: 转化)猜一猜,圆锥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做呢?圆锥的体积可能会转化成哪一种图形呢?你的根据是什么?学生说明想法。
教师出示一组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请学生观察比较它们的底和高的关系。教师板书:等底等高。 猜想: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呢?(自由猜想)下面我们就让我们到实验中去寻找答案吧。
3.小组实验。课件出示实验方法和要求。
(1)在圆锥容器中装满沙子,然后倒入圆柱容器中,看几次能倒满。 (2)每倒入一次,记录一下杯子中沙子的高度,直到装满为止。边实验边填写实验记录。(3)通过实验结果,比一比圆锥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4.班级汇报展示,总结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组长带领全组同学对实验方法进行交流汇报。在交流汇报的基础上,组内或其他组同学进行补充、质疑、评价。
教师:你能根据我们的实验和课件演示,也给圆锥体的体积写出一个公式吗?
学生自主总结圆锥的体积公式:
圆锥的体积=圆柱的体积÷3=底面积×高×1\3=1\3Sh.教师板书公式.
并提问:公式里的S×h求的是什么。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出利用圆锥底面半径和高、底面直径和高计算圆锥体的公式,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生活情境中产生探究圆锥体积的需求和愿望,联系已知知识经验进行大胆、合理猜想,在猜想、实验、交流、验证的过程中经历探索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通过小组间思维碰撞,以及老师精彩的点拨引导,教学重点得以突破,激发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探索知识的欲望。
4、课堂练习
1、指出下图中哪些是圆锥。
2、下面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1)圆锥的侧面展开是三角形,它有无数条高。 (2)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三分之一 。
(3)一个圆柱的体积是45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15立方厘米。
3、计算圆锥的体积。 (1)底面面积是9.6平方米,高是2米。 (2)底面半径是5分米,高是3.3分米。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次的练习,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了解,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完善板书形成思维导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小结,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