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鸦鸿桥镇尚文小学董亚男

 

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芙、蓉、洛”生字,会写“芙、蓉、洛、壶”等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芙蓉楼送辛渐》等三首古诗

3.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感受诗人高洁清廉的崇高气节。

教学重点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
  2.   能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能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理解诗人的情感。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导入新课: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自古以来,离别就是永恒、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请同学们自读课题,并说说通过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唐朝诗人王昌龄在芙蓉楼送别了一位好友,这位好友叫辛渐。

师补充:辛渐是王昌龄的同乡,这次是要送好友辛渐回他们的故乡去,这一送就是一百多里啊!今天,我们来学习王昌龄的这首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教师板书课题:芙蓉楼送辛渐)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导入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也让学生在谈话中了解与古诗的相关的内容

二、解诗题,明其意

1. 解诗题

师引导:同学们,俗话说,看书看封皮儿,读诗先读题儿。你是如何理解这个“送字?

预设:送是送别的意思。

师:谁能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诗题的意思?

预设:王昌龄在芙蓉楼送好友辛渐。

2.谈诗人

师引导:同学们知道王昌龄吗?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引导思考:了解后,你心中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王昌龄如此有才华,非但没被重用,反而被贬到蛮荒之地。这是为什么呀?

师引导:那是因为诗人王昌龄不愿与奸臣同流合污,始终坚守一颗冰清玉洁的心,诗人作此诗时,已远离了亲人,朋友,来到了江宁任丞,在这里,辛渐是他唯一能说心里话的朋友,他的挚友要走了,舍得吗?(不舍得),能不送吗?(不能),我们一起再齐读课题:芙蓉楼送辛渐。

   (设计意图:解释诗题,加之为学生补充相关的写作背景,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后面的古诗学习,更易深刻的体会诗人的精神品格。)

    三、读古诗,初感知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读准字音

(2)指名读,正音。

(3)教师范读。

(4)生再读古诗,注意停顿和节奏。

   2.根据课文中的注释,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

   预设:寒雨连绵,诗人王昌龄在黎明时要送别他的友人辛渐,他们有许多想说的话,王昌龄对辛渐说如果我在洛阳的朋友亲人问起我,你就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四、品诗文,重感悟

  1.品读第一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1)教师引导:同学们再听老师读一读这首诗,请你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预设:我看到了漆黑的夜里下着雨,一切都是雾蒙蒙的,天刚刚亮,诗人就要去送别辛渐。

   (2)教师引导:王昌龄和辛渐做了一整天的船终于来到镇江,此时夜色已晚,寒雨连绵,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呢?你从这行诗中哪个字能体会到?

   预设:我从“寒”这个字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很不好。

      教师小结:“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今南京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让我们带着依依不舍之情再读这句诗。

(3)教师引导:“寒雨连江夜入吴”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同学们,从“平明送客楚山孤”这一句你读出了什么?

     预设:从“孤”字可以看出诗人的心情是很孤独的。

   引导思考:请同学们看图片,结合诗句,说一说:作者做了什么?心情是什么样的?

   预设:诗人和朋友来到江边,依依惜别。远处的山,好像也在看着他们离别的情景。

    教师小结: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诗人的眼里,孤独的不仅是楚山,更孤独的是诗人的心啊。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

2.品读第二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想象画面,读中悟诗情

    教师引导:诗人特意从江宁送朋友到吴地,但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诗人站在江边,只觉一夜秋雨,寒意连连,江中楚山,孤傲耸峙,离别愁绪,涌上心头,王昌龄想到辛渐马上就会到达洛阳,见到自己洛阳的亲友,诗人想让朋友告诉亲友什么?

   学生齐读: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教师引导:诗人托辛渐给洛阳友人带去这样一句话,是有原因的。当时作者因不拘小节,遭到一般平庸人物的议论,几次受到贬谪,但王昌龄确毫不在乎,只说出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壶”。请同学们想象着画面,我们合作朗读:

师:当洛阳的友人问起王昌龄时,他会豪迈的说——

   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2)引发思考,读中悟诗义

  教师引导:王昌龄一遍一遍在心底呐喊“一片冰心在玉壶”,请同学们想一想,冰和玉有什么特点?作者用“冰心”和“玉壶”到底要表达什么呢?

预设:有一个词语是冰清玉洁,冰和玉都是里里外外晶莹剔透,洁白无瑕。

教师小结:通过大家的交流,我们知道冰心和玉壶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词。冰心是形容人心地清明,如同冰块儿;玉壶,玉石制成的壶。六朝时期,诗人鲍照曾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诗),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此处的玉壶也是用来比喻纯正的品格。这里的“一片冰心在玉壶”,显然是作者在对那些污蔑之词作出回击,也是对最了解自己的友人们做出的告慰。表现了他不肯妥协的精神。让我们读出王昌龄的心愿和志向吧!

   生:齐读第二句。

3.总结全诗,读中感悟

   师引导:送别的是友人,表达的是真情,表白的是自己,这就是送别诗的魅力。这首送别诗和你以前度过的送别诗有什么不一样?

   预设:我学过《赠汪伦》这首送别诗,这首诗是李白在游历桃花潭时写给他当地的好友汪伦的,表达了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师小结:这首送别诗与众不同的地方是: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托朋友之口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这首诗越读越能看出诗人别样的情境,越读越能感悟出诗人的情谊深远,越读越能品味出诗人的高尚品质。让我们再次走进这首诗,走进王昌龄,齐读这首诗。

  学生自由读。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想画面,层层递进地理解诗句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师总结:人生自古重离别。此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毅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和置于玉壶的冰心,令人自然地联想到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诗人形象和品格。

送别诗,送的是友人,还送的是自己的内心,这节课我们不仅读懂了诗,还学会了抓住“冰心”和“玉壶”这两个关键词,帮助我们理解古诗的意思。这个方法,将在下节课继续帮助我们学习古诗。

(设计意图:反复诵读,拓展延伸,一次次追问,一次次升华,诗意语文的魅力尽在教学艺术之中。)

五、指导生字学习

   指导书写(芙、蓉、洛、壶)

六、课后作业

1.背诵《芙蓉楼送辛渐》,并会默写。

2.搜集3首送别诗读一读,积累下来。

七、板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  山孤  孤寂

                                           冰清玉洁的高尚品格

冰心  玉壶  高洁

 

第二课时

1、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1.师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一首流传千古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谁来背一背并说一说诗的意思?

指2-3名学生背诵。

  1. 教师引导上节课我们不仅读懂了《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还学会了抓住“冰心”和“玉壶”这两个关键词,体会和了解了诗人的精神品格。今天我们继续使用这个方法,学习《古诗三首》中的另外两首《塞下曲》和《墨梅》。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夯实基础,为新旧知识的衔接,做好铺垫。)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自由来读这两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节奏。读通顺以后,借助注释,想一想诗的大致意思。

生自由朗读。

小组竞读,激发读诗兴趣;同桌互读,纠错读音,读出节奏。

师强调:“单”是多音字,单于的“单”读“chán

(2)教师引导,指2-3名学生说一说两首诗的大致意思。

预设1:《塞下曲》这首诗的意思是“在这月黑风高的夜晚,匈奴的首领偷偷地逃跑了。将军想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时,下起了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到上盖满雪花。”

预设2:《墨梅》这首诗的意思是“我家洗砚池旁边有一棵树,朵朵开发的梅花都显示淡淡的墨痕。它们不需要别人夸它颜色多么漂亮,只是想要把清香气息弥漫在天地间。”

(设计意图:上节课我们已经讲了根据注释理解诗意,这两篇古诗相对比较简单,请同学说一说大致意思,是对上节课知识的加固与加深。)

3、品读诗文,入诗入境

1.概括诗的主题

教师过渡:这两首的大致意思我们知道了,这两首诗的主题是什么内容?

预设1:《塞下曲》是边疆上的歌曲,这种歌曲大多形容边疆的战斗生活,这首诗描写了将军是如何追捕单于的。

预设2:《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从题目中的“墨”是水墨,题目的意思是用水墨画的梅花。

2.体会诗中的形象

生:一边读诗一边批注。

师:好,下面我们全班交流。  

(1)体会《塞下曲》的将军形象

教师引导:我们先交流第一首诗,《塞下曲》中,你找到哪些关键词?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形象呢?

预设:我找到的关键字是“逃”。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匈奴的首领连夜逃跑,我想到匈奴的首领逃跑时一定是狼狈不堪、惊恐万状的。(相机板书:狼狈、惊恐)

教师小结:同学们找到的关键字很准确,“逃”“逐”“满”三个字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匈奴首领狼狈的逃,将士们英勇的追,以及塞外环境恶劣,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

(设计意图:从景入手,抓住重点的词句“逃、逐、满”感悟画面内容,并由景入情。)

(2)体会《墨梅》中梅花形象

师:下面我们交流第二首《墨梅》

教师引导:请你读一读第二首古诗《墨梅》,从中找一找关键字词,说一说梅花给你留下怎样的形象呢?

预设:我找到的关键词语是“淡墨痕”,“淡墨痕”就是画纸上若有若无的淡淡墨痕,这就是诗人笔下的“朵朵花开淡墨痕”。

教师小结:是呀,这恬淡开着的梅花,是王冕内心的真实写照呀!如今,六百年过去了,朗朗乾坤留下了王冕的一身正气,做自己最重要,做清白正气的自己最重要。

3.朗读全诗,情感升华

教师引导朗读:跟随音乐,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首诗,感受诗人卢纶对将士们的不畏严寒,英勇无畏的赞美之情,感受王冕清白正气的精神品格。

生齐声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抓住关键字词,让学生讨论来解决问题,是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学讨论交流,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品读古诗的能力。)

4、指导生字书写

指导书写(雁、砚、乾、坤)

教师重点指导“雁”字的书写。

(设计意图:根据生字的难易程度,抓住重点指导书写,培养学生自学生字的能力,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和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课后作业

1.背诵《塞下曲》《墨梅》

2.古往今来有许多像王冕一样借梅花来表达自己情怀的诗人,请同学们课后搜集搜集。

(设计意图:要引导学生拓展多位诗人的咏梅之作,加深感悟的同时丰厚积淀。)

 

 

 

 

 

 

五、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

 

             逃   狼狈 惊恐                         梅 淡墨痕

塞下曲                                    墨梅                 淡泊名利

             逐   英勇 无畏                         人 清气      

 

【课后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本着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的精神,我主要做到:从古诗出发,教会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一、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人的精神品格。围绕本课的重点,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在我们书中,每首诗的旁边都有注释,这些注释能够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诗意。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注意旁边的注释,用好注释自己来尝试理解诗意。大部分学生借助注释可以理解诗歌的大概意思,通过看注释,也是交给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另外理解诗意,同学们可以逐字翻译,运用字面意思理解诗意。

  1.   抓住重点字词,感悟人物精神品格

我们本课的三首诗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每首诗的后两句是本诗的关键句,也是主旨句。可以抓住后两句中的关键字词来体会诗人的高尚品格,因此在学习时应该让学生把重点放在每一首诗的后两句上。

二、不足之处和改进措施

在教学之前,我没有给学生留预习的任务,其实在古诗的学习中,预习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可以根据古诗自己搜集和诗有关的资料,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为学习古诗做好了铺垫。另外,在让学生反复读诗的过程中,我更多的是关注让学生体会情感,读出情感,忽略了读古诗的韵味,再以后讲古诗时一定要注重教师的范读,以及古诗的节奏,掌握好古诗的停顿,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