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精品课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年
级
:六年级
学
科
:语文(部编版)
主讲人:陈迪
学
校:鸦鸿桥镇尚文小学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部编版小学语文
六年级
下册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
问号之后
为了证明
“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
这个
观点,课文具体写
了哪三个事例
?
波义耳发现植物酸碱
反应并发明石蕊试纸
魏格纳观察地图提
出
“
大陆漂移学说
”
阿瑟林斯基发现脑电
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
回顾概括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细读事例,
了解事例是怎么印证观点的
?
细读第
3
自然段,想一想
这个事例中
的
“
?
”
是
什么
?由此
发现的
“
真理
”
是什么
?这个事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的?
精读感知
事例一
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
这是为什么呢?
?
他
认为
,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
酸会变红。
真理
先
写了波义耳发现溅上盐酸的紫罗兰
花瓣变红了,
再
写他产生了一连串的疑问
,
之后
写他进行了许多实验,
最后
写他发
现了大部分花草受到酸或碱的影响都会改
变颜色,并利用这一特点制成了石蕊试
纸。
波
义耳是
17
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一天,他急匆匆地向自
己的实验室走去,路过花圃时,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
才发现花圃里的花已经开了。他摘下几朵紫罗兰
插入一个
盛水的
烧瓶中
,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
把
一滴盐酸
溅到了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冲
洗
了一下
,重新
插入花瓶
中。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
竞
奇迹般地
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
有一种
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
什么?别的
植物中
会不会有
同样的物质?别的
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
反应?这
一奇怪
的现象
以及一连串
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
由此他发现,
大部
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
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
明显:它
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
蓝色。利用
这一特点
,
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
试纸
——
石蕊试纸
。从那以后,
这种试纸一直
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提出问题
!找到真理
发现问题
实验探究
为什么
波义耳能有这个科学发现呢?
请你抓住关键词句读一读,把感悟批注在
书上。
波
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
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
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
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
的反应?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
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
。
善于观察
善于发问
不断探索
默读第
4
、
5
自然段,
说一说:这
两个事
例分别是按什么顺序写
的?这
两个事例中的
主人公是怎样发现
“
真理
”
的?
按照学习事例一的学习方法
学习事例
二、事例三,小组合作完成下页的表格。
事例二、事例三
人物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
?
”
实践探究从
“
?
”
变
“
!
”
发现真理
“
!
”
事
例
一
波义耳
紫罗兰花瓣遇盐
酸变红
这种物质到底是什
么?别的植物中会
不会有同样的物质
?别的酸对这种物
质会有什么样的反
应?
进行了许多
实验
制成了实验
中常用的酸
碱试纸
——
石蕊试纸
事
例
二
事
例
三
魏格纳
阿瑟林
斯基
南美洲东海岸的凸
出部分与非洲西海
岸的凹陷部分互相
吻合
这不会是一种巧合
吧?
阅读了大量的
相关文献,同
时搜集古生物
学方面的证据
提出了
“
大
陆漂移学说
”
并出版
《
海陆的起源
》
儿子睡觉时眼珠
忽然转动
为什么睡觉时眼
珠会转动?这会
不会与做梦有关
?会是什么关系
呢?
进行了反复
的观察实验
睡眠
中眼珠
转动,脑电
波变化较大
,人最易做
梦
这三个事例的叙述顺序有没有共同之处
?
从细微的
、司空见惯的现象
中发现问题
不断发问
不断解决问题
追根求源
,找到真理
更有趣的是一位名叫阿瑟林斯基的
……
波
义耳是
17
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
一天
……
这样的事情不止一例。
20
世纪初的一天
……
请你找出课文在介绍三个事例时采用
的过渡句,并说说这些词句在文中的作
用。
3
4
5
承上
启下
这样的过渡句也突出了三个事例的相似性,使三个
事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说明作者紧扣课文的观点选
择事例,能够更好地证明观点,增强了课文的说服力。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总结事例,
进一步明确事例与观点的关系
齐读
第
6
、
7
自然段,思考:这两个自
然段与
事例和观点之间有什么关系?
第
6
自然段中
“
这样的事例
”
指的是怎
样的事例?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事例?
6
第
3—5
自然段所写的波义耳、魏格纳、阿
瑟林斯基
“
找到真理
”
的事例。
牛顿思考苹果为什
么会掉到地上,最终发
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鲁班不明白孩子们为何
顶着荷叶,后来经过细心观
察荷叶制造了伞。
联系上文的事例,思考:找到真理需要哪
些条件?本段
与
事例和观点之间有什么关系?
6
第
6
自然段用概括性的表述印证了开头提
出的观点,并对前文作了总结。
思考:既然第
6
自然段已经总结了全文
,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第
7
自然段?
7
思考: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
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那是哪来的呢?
7
事例中科学家
的共同特点
思考:既然第
6
自然段已经总结了全文
,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第
7
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是作者在重申自己的观点,是对前文论述的补
充。与文章开头相互照应,使全文的论述更加严密完整。
7
真理
诞生
于一
百个
问号
之后
提出观点
发现问题
论证观点
总结观点
不断探索
结构梳理
提出问题
实验探究
找到真理
锲而不舍
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
学完这篇课文,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
正如文中所说的:
“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
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
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
我们对周围的事物通常会习以为常,不善
于观察。我们今后要留意身边的事物,多观察
,多思考,多问几个
“
为什么
”
。
小练笔:仿照
课文的写法
,选择下面任一观
点用具体
的事例来
说明。
有志者事竟成
玩也能玩出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