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68-69页  

教学提示

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两步的四则混合运算的方法,本课时主要是学习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时利用情境图,请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自主探索,并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体会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

难点:体会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运用小括号。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读题、说出运算顺序并口算出结果。

8+2×7         3+2×3           18÷2-4

81÷9-2          14-3×2          56÷7-2

  1.    420-356+280       456-123-77

师提出问题620-320+280  要怎么计算? 620-(320+280)要怎么计算?

生1:从左往右依次进行计算

生2:算式里,如果有小括号就先算小括号里的。

设计意图复习原来所学内容,通过加减法的同一级运算中小括号的作用,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探求新知。

1、出示课件(例3的情景图)请同学们观察情景图,并说一说了解到的数学信息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生1:橘子每千克4元。

生2: 50元钱是用来买香蕉和橘子的。

生3:求买橘子多少千克,应先知道买橘子的有多少钱?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谁能替妈妈算一下,剩下的钱可以买几千克橘子

学生试着自主解决并集体讨论、交流。

师:你能试着进行分步计算吗?

生1:先算50-22=28(元)再算28÷7=4(千克)

师:谁能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1:50-22求得是买香蕉后剩下多少钱?

生2:28÷7求得是可以买几千克橘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题中重要信息,应知道每一步列式求的是什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面学习稍复杂的应用题打下基础。

师:那你们能根据分步算式列出综合算式吗?

生1:   50-22÷4

生2:(50-22)÷4

师:同学们判断一下谁做得对,为什么?

生1:50-22÷4不对,因为按运算顺序应先算除法,再算减法。和分步解答中的先算减法,再算除法不一致。

生2:(50-22)÷4这个综合算式中的运算顺序和分步解答中的先算减法,再算除法一致。

师:有加减法和乘除法的综合算式中,我们要想先算加减法,该怎么办呢?

学生交流讨论。

师生共同归纳:有加减法和乘除法的综合算式中,我们要想先算加减法,应加小括号。

学生完成综合算式的计算。

2、出示课件(例4的情景图)请同学们观察情景图,并说一说了解到的数学信息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独立解答并汇报计算结果。

生1:15+28=43(千克)求的是橘子和香蕉一共买了多少千克?

43×2=86(千克)求的是买来苹果多少千克?

生2:(15+28)×2=43×2=86(千克)

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将15+28加上括号?

生:若不加括号应先算乘法,但根据题意我们应该先算乘法,所以加括号。

师:通过刚才这两道题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生:混合运算中,小括号可以改变运算的顺序,有小括号的一定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师生归纳:在一个算式中,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提供情节。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知新。

1.出示第69页练一练第1题。

(1)指名比较上下两题有什么区别?

(2)它们的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

(3)让学生独立计算,全班交流答案。

2.出示教材第69页练一练第2题。

(1)指导学生先观察每道题中两个算式的联系。

(2)让学生独立改写成一个算式,全班交流。

3.学生独立完成69页3、4的解答,并指名说说是怎样分析的。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达标反馈。

1.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计算。

(98-32)×5     12×4-23     48-36÷2     56÷(14-7)

2.将两个算式合并为一个综合算式。

(1)156-72=84  84÷4=21   (2)12+5=17 17×4=68

3.一本书305页,已经看了200页。剩下的要5天看完,每天应看多少页?

4.明明从家到学校共890米,他已经走了500米,剩下的要3分钟到学校,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带括号的混合运算,谁能说一说本节课你的收获?

生1:我知道了加上小括号可以改变运算顺序。

生2:我知道了有加减法和乘除法时,要先算加减法应加括号。

生3:括号可以改变运顺顺序。

师生共同总结:在一个算式中,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六、布置作业。

1、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1)(160-50)÷10    (2)(34+56)×2  

2、修一条路,平均每天修450米,修了4天,还剩500未修,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3、妈妈到市场买菜,带了20元,买辣椒用去12元,每千克西红柿4元,还能买多少西红柿?

4、小红有500元压岁钱,小丽有400元,小芳的压岁钱是小红和小丽的一半,小芳有多少元?

七、板书设计。

            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1、(50-22)÷4              2、(15+28)×2

=28÷4                      =43×2

=7(千克)                  =86(千克)

答:可以买7千克。            答:买来苹果86千克。

在一个算式中,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本节课时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主动参与、尝试探究,借助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对于“运算中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得到更好的理解;会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并会列综合算式解决有关的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成为学习主人的乐趣,获得探究成功的喜悦。